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三秦都市报】摸清“土壤家底” 守好三秦“粮袋子”

陕西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工作侧记

发布日期:2023-03-21    作者:    来源:    点击量:7085   分享到:

0db21ccc11d663a917bd38728ff9c4f.png

2022年,陕西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以下简称陕西三普)试点工作在神木、大荔等6个市县区如期展开。对于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业人来说,既急迫又期待,急迫在最短的时间内“摸清土壤家底”,落实“亩均论英雄”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期待通过陕西三普,能解决好高强度的土地开发与土地利用保护问题,保障好三秦父老吃饭问题。200多天的接力奋进和创新探索,我省6个试点市县的5058个土壤普查校核和采集表层样点、152个剖面样点,3 个市县的881个盐碱地专项调查校核和采集表层样100%顺利完成、5000平米的耕地土壤样本库提前建成并投产使用。“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陕西团结奋斗,苦干实干的结果,更是牢记初心使命,不断创新求索,摸索陕西三普经验的真实写照。

心系“国之大者”  做好“顶层设计” 

粮食生产安全,不是哪个人的事,也不是哪个部门的事,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从“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到2014年实施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到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再到今年“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保障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持续强化。粮食安全怎么抓?高标准农田如何扩充推进?如何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结果将给出精准答案。

202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宣告时隔40多年的新一轮的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正式启动。从根本上处理和解决好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陕西按照“闯路子、建机制、探模式、定标准、练队伍、出成果”的要求,精心谋划、严密组织,开启高质量的陕西三普工作。

陕西高度重视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成立了陕西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主管副省长为组长,省农业农村厅分管副厅长为主任,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局、省统计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为成员的工作专班,下设综合管理、技术、外业、检测、成果汇总5个组,由各试点市县分别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与中央、省级专家小组及各作业单位一同谋划并实施,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合力共抓试点工作的良好态势。

通过“发布-政审-遴选-参赛-评价-支撑-落地”程序,陕西三普当好“守门人”,评选出政治觉悟高,技术能力强,大局意识强的团队,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技术支持单位的专家队伍,聘请33名土壤学专家组成省级技术指导组,紧密协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把好“信息化平台与土壤制图、外业调查采样与分类、内业化验与质量控制”板块,守好“三普”试点工作质量关,优化调整调查方法,集中授课、现场教学、资料抽查、现场飞行检查,编制《土壤三普外业调查表层采样工作细则》,把好省级质量关口,做好中央及省、市技术跟踪、人员培训、设备全方位保障;20多位通过遴选的国家级持证专家教授,按照“工作前培训-考试-评分-发证”模式,对试点县区三普办管理人员、外业调查采样技术单位、领队、检测单位等技术人员进行提前培训路演,从全局上、从细节上、从关键处着手,保质保量开展试点工作。

“跨业组合”采样 工作效率翻倍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从严、从实、从快开展外业调查,是开展“三普”试点工作的前提和根本,如果做不到精准调查,后续开展的一切工作如同空中楼阁。陕西三普办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思想路线作为“传家宝”。“深入调查一线,探索‘国企+专家’‘专家+第三方机构’‘农技人员+第三方机构’多种跨界组合模式,使陕西三普调查工作效率提升1倍,有效解决了调查研究能力不足、思想认识不到位、审批时间长、不能很好地深入实际等问题,极大提升了陕西三普采样速度,确保采样质量。”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许明祥表示。

“国企+专家”模式。充分发挥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和省地质调查院专业技术人员多、工作质量高的特点,组建外业调查小分队,每个小分队由1名省级技术专家牵头,分市包县,加强业务培训与现场指导,在推进外业调查的同时,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及土壤土地相关业务的深度融合。

“专家+第三方机构”模式。针对第三方机构专业技术力量不足的突出问题,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壤学专家开展一对一服务,进行技术培训与全程现场指导,既保证了工作质量,也为后续工作储备了技术力量。

“农技人员+第三方机构”模式。针对土壤“三普”外业调查的实际困难,充分调动基层农技人员积极性,全面参与外业调查工作,为采样队提供土地利用及农业生产背景资料、样点查询、协调农户等服务,解决第三方机构在外业调查中与农户沟通难、阻力大,影响外业调查质量与效率的问题,也大大提高了基层农技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

针对外业剖面样品采集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特点,陕西6个试点市县所有剖面样点的采集任务全部委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承担。本着对国家负责、对“三普”负责、对事业负责的态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采取高校“老师+学生”的模式,在2个多月的时间里,冒着40℃的高温天气,教授专家带队,与博士生、硕士生一道,不畏艰辛,全程参与并统一组织实施剖面样点校核、土壤形成环境因素特征分析等工作。

从2022年7月初开展以来,陕西三普进一步对外业采样的现场勘察、样点定位、土壤利用调查等十余项指标内容进行明确和完善,从“前期准备-预设样点-土壤调查-表土采样-剖面采样-野外校核”6个环节明确要求,各试点市县结合省级要求,再编写试点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工作举措,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保质保量开展外业调查工作。39个外业采样队分别持证上岗,每个队伍各配置1名技术领队,1名农技员、1名后勤保障和2名技术员,其中包含教授、研究员、正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形成了“省三普办+专家+技术领队+质检员+N”的陕西三普技术把关工作机制。

只有在一线吃透情况,到一线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陕西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实际成效。据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数据,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全国盐碱荒地和部分得到耕种的盐碱地共有5亿多亩,其中约2亿亩具备农业(耕地、草地等)开发的潜力。修复治理和高效利用盐碱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在盐碱地专项调查工作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保所采样队在国家暂未明确采集水稳性大团聚体样品阶段,经过多次沟通,依据专业技术判断,主动探索试点工作方法,按30%样品比例采集了水稳性大团聚体样品,提前完成3个县区的盐碱地专项调查取样工作,有效保证了盐碱地专项调查的完备性、科学性、严谨性、时效性, 不仅节约了时间,加快了进度,更精准核算出采样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投入成本,提供了详实的参考依据,摸索出“陕西盐碱地调查经验”。

在农业农村部主办的全国土壤普查工作会上,陕西三普工作多次应邀作经验介绍和重点发言,面向全国宣传推广。

全程“质控检测” 严把质量关口

切实做好外业调查采样与内业检测工作节点的衔接,是保证“三普”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省三普办通过层层筛选,选定5个实验室共同承担6个试点市县及3个盐碱地,专项调查市县土壤“三普”样品制备工作,做到制样、检测分离,完成8497个土壤样品制备工作。

术业有专攻。样品转码工作由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陕西省环境监测总站和陕西省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3家省级质控实验室,分别负责制定针对5家制样实验室的样品流转、转码工作计划和实操演练。确定陕西三普样品转码工作统一在制样实验室实施,减少了运输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形成了统一的规范技术流程和要求。按照省三普办下达的工作任务,各省级质控实验室制定了制样转码、质控样添加计划,报省三普办审核后分头组织实施。

按照国务院三普办公布的我省入围国务院土壤三普检测实验室名单,并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由省三普办统筹安排,最终确定16个检测实验室共同承担我省6个试点市县及3个盐碱地专项调查县土壤“三普”样品检测任务。本次试点工作涉及土壤检测样点共6092个,其中包含表层样点5939个,剖面样点153 个。本次参与试点工作的16家检测实验室,圆满完成了我省“三普”试点市县土壤样品检测工作,形成了由外业调查采样-内业测试分析-成果汇交组成的一条龙技术模式,全面总结出陕西三普试点检测工作全流程,实现了陕西三普“大练兵”的目的,更为我省今后全面开展的“三普”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每一次的爬冰卧雪、每一次的挑灯夜战、每一次的攻坚克难,最终就是要将最精准的数据,汇入到陕西三普土壤普查信息化“中枢大脑”平台。平台将录入的数据,与土壤“三普”数据成果、国土“三调”、土壤“二普”、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等多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研判,最终实现数据管理分析、汇总、评价、应用“一张图”,“数智赋能”全省土壤“三普”工作立体化呈现,实现省级平台与全国平台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

创新“融圈”模式 探索“陕西经验”

陕西三普试点工作涉及面广、采样点复杂、样品多,如果不能及时贴标并入库保存,就不能实现土壤普查闭环式管理,更会出现混样、丢失、遗漏、误判等风险。

陕西三普办率先在全国提出“破圈”思维,进行“融圈”行动,充分激发国资国企主力军作用,调动社会力量,从质量、时间、管理、安全等方面,进行关键技术和卡脖子问题攻关。与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共建5000m2样品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壤学专家全程指导样品库的设计、保存、展示等技术环节,按照土壤样本库、耕地土壤馆、土壤大数据管理平台、土壤检测中心等功能进行划分。后续3年的省级土壤样品将在这里全部入库,形成集专业研究、技术培训、公众科普和青少年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陕西特色土壤样品数据库。

普查是手段,目的是粮安。如果说40多年前,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是适应当时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需要,现如今,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更是建立在新发展阶段,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提出的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陕西三普试点工作是站在讲政治的高度,站稳人民立场,全力确保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的角度,推进各项工作高质量开展。

用脚步丈量,用汗水浇灌,用数字勾勒出的陕西三普试点成果“富春山居图”,将精准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助力我省做大做强果品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挖掘盐碱地生产潜力和治理良方,稳步推动稳粮增收、扩豆增油、减肥增效政策。摸清土壤家底,探索陕西三普经验,我们对守护三秦大地的“菜篮子”“粮袋子”充满了信心。

宋佳龄 高永龙 本报记者 杨娜